查看原文
其他

停办现金业务?这不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初衷

王超 电子银行网 2023-03-29

2022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消息出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规划》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规划》提出,要坚持“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发展原则。


《规划》还要求,强化金融无障碍服务水平。针对智能服务方式,聚焦老年人、残障、少数民族等人群日常生活中的高频金融场景。


“智慧为民”,“聚焦老年人、残障、少数民族”……都是以金融科技服务民生,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有人以为,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努力实现数字化,然后就可以对现金业务说“不”了,实则不然。


近年来,银行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服务线上化,业务数字化一直是主流趋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数字人民币,金融云、大数据、智慧金融等不断充实和增强银行的数字化服务能力。


“让数据多跑路,让客户少跑腿”也一直是很多银行坚持数字化转型时喊出的口号。方便用户,利好企业是银行服务好用户,获得价值认可的重要途径,也是金融服务民生的初衷。


最近,有个别金融机构打算停办现金业务,并表示,“此举是为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此番做法会对部分用户造成不便,进而引发行业讨论,也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2月21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的人民币现金服务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现金投放收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的最基本业务。”


范一飞指出,设有实体网点的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必须办理人民币现金存取业务。各金融机构不得以业务转型升级、现金业务较少、控制成本、降低业务管理风险等为由,停办人民币现金存取业务。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加强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现金存取业务的管理,并通过多种方式为其办理现金存取业务提供必要保障。


银行拒收现金或停办现金业务,不仅给用户带来不便,也与数字化转型的初衷相违背,是被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现象。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近日在中国电子银行网撰文指出,“拒收人民币现金(纸币和硬币)是违法行为。”


在2020年年底,因为老年人去交医保,却被告知“不收现金,只能手机支付”、个别商铺挂出“不收现金”标识的问题,央行于当年12月15日发布2020第18号公告,进一步普及现金收付规范要求。央行强调,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现金是我国境内最基础的支付手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不得排斥和歧视现金支付。


据中国人民银行去年9月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从金融行为方面看,尽管通过手机进行支付已是我国金融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首选,但大多数人有使用现金进行支付的经历。该《报告》的数据显示,最近两年内,77.02%的受访者使用过手机付款,71.32%的人使用过现金进行支付。


报告还指出,“从年龄维度看,年龄段越大使用的比例越高。”60-70岁年龄段中,比例为85.71%;70岁以上年龄段中,比例为89.41%。


为了服务好群众,我国监管机构多次强调拒收现金后果的严重性,除了进行多次处罚之外,还要求相关机构积极做好适老化服务。


2020年10月,央行行长易纲曾在公开场合强调,“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得考虑到老年人的使用。”


近年来,主流商业银行陆续推出手机银行适老版,以方便老年人使用。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尽可能地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


即使是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央行也是希望它是一个便民的应用工具,而不是用它制造数字鸿沟。


就此,人民银行曾表示,将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部署,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在零售交易、生活缴费、政务服务等场景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把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点落脚到服务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上去,让更多的企业、个人能感受到数字人民币的价值,充分激发产业各方的积极性。


总之,站在服务用户,便利民众的角度来看,央行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银行努力进行数字化转型与禁止拒收现金其实并不冲突。一切的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为了服务好用户,给用户提供方便。

(责任编辑:方杰)

原创回顾




1、数字化赋能三农 农行、邮储如何保“质”更保“智”?2、一大波银行年报正在赶来!看哪些科技创新“霸占C位”?3、定了!“个人收款码”不停用,新设“个人经营收款码”4、数字经济、金融科技大篇幅进驻各地“十四五”金融改革规划,多个探索方向被鼓励5、深化银政合作,智慧政务该有哪些新内涵?


点击“在看” 您关心的行业资讯永不掉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